喜报丨“织能矩阵”项目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省赛银奖,为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提供创新路径
2025-10-22
国际能源学院
近日,国际能源学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参赛团队凭借“织能矩阵—边云融合电池梯次重构先驱者”项目,在创新创业领域捷报频传,先后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银奖(已推荐至全国总决赛)、暨南大学“益海嘉里杯”赢在创新大赛一等奖和最佳项目奖、暨南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珠海校区第四届“梦想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用扎实的技术创新与亮眼的成果展现了项目团队在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领域的卓越实力,实现我院在该赛事奖项上的新突破!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现场)
“织能矩阵—边云融合电池梯次重构先驱者”项目由暨南大学国际能源学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安荣邦教授、赵乘骥教授、吴伟雄副教授和庄师强副教授共同指导,团队负责人为2024级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韩明松(原2020级本科自动化专业),成员包括许慕寒、郭佳鑫、赖文灏、叶佳阳、李文韬、雷雅晴、周俊辉、谭嘉俊、李港兴、李广财、王莎。

(项目团队合影)
在“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电动车市场迅猛增长,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快速扩张,退役电池数量也随之激增。预计到2030年,我国退役锂离子电池规模将达350-400万吨。在此形势下,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向储能领域转型迎来新机遇,但“安全性不足、效率偏低、管控困难”三大痛点始终制约着行业发展。
针对这一行业难题,该团队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研发出基于可重构拓扑的梯次利用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构建起一体化软硬件平台,能够实现多级大容量电池组的精准控制与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通过新型可重构电路设计,成功破解了电池组“木桶效应”,显著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运行效率,同时凭借强兼容性,可适配不同容量与不同健康度的退役电池,大幅降低了电池回收与再利用成本。团队以行业痛点为导向,创新性地提出“拓扑重构+健康感知调度+边云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并通过仿真与样机测试,清晰展示了电芯级解耦控制、异常电芯在线隔离、动态均衡与稳态/动态性能等关键成果,在暨南大学“益海嘉里杯”赢在创新大赛和珠海校区第四届“梦想杯”创新创业大赛的终审答辩中赢得评委高度认可,最终均摘得一等奖;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也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斩获广东省分赛银奖并推荐至全国总决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银奖)
指导老师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将科研(基础研究)与工程落地紧密(深度)结合,在兼顾安全、效率与成本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规模化可复制性,为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化、标准化梯次利用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路线。团队成员也表示,未来将继续打磨算法与硬件,完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方案,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落地。

(安荣邦获评“优秀指导老师”)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珠海校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国际能源学院/能源电力中心师生的激励与鞭策。长期以来,珠海校区和学院/中心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痛点,通过搭建“导师指导+赛事牵引+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新能源、储能等前沿领域探索创新。未来,学院/中心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培育机制、拓展合作平台,培育出更多兼具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团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输送更多人才与技术力量。
文:国际能源学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
图:韩明松
初审:邓绮琳
复审:文李黠
终审:肖云
